“普度”一詞由佛教語“普度眾生”演化而來,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亡魂,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在古代社會,人們認為外氏族成員及本氏族成員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會成為祟禍,危及人間,故崇拜鬼魂。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普度”,它是糅合農歷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由祭祀祖先演變為普度眾生。人們把七月的普度稱為“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鋪境鄉村輪流做普度,直至七月三十日才結束。而泉州城內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度的時間又有所伸延,自農歷六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二。
閩南的普度節主要有以下幾層意義。
1.彰顯地方特色,豐富日常生活
普度節在閩南地區被公認為“第二春節”,節日中民眾所耗費的心思完全不亞于春節。節日所體現的閩南地方特色、風俗文化淋漓盡致,在正確的引導下,普度節亦能成為泉州地區的地方特色,成為泉州文化產業的又一朵奇葩。
普度節生命如此頑強,很大緣由是它對于民眾實際的社會功能,如豐富鄉村民眾休閑娛樂方式,增添生活情趣;促進親朋好友的交流與走動,增近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2.傳揚普度觀念,構建和諧社會
在傳統社會類型里,宗教的優勢權威地位為每一個階層提供了各自的精神水平線,安撫那些貧者接受他們既有的命運,而訓誨富者要負責照料不如他們幸運的人,它提供了道德上穩固的一致性。基于這些學說,普度節站在“構建和諧社會”這一高度上,有更充分的理由延續下去。
在急劇的社會轉型期,社會更加需要一種調節人們心理、緩解人們壓力的有效機制。首先,社會轉型產生更多的信仰需求;其次,社會問題導致更多的信仰期盼。然而目前國家并沒有來得及建立起一種有效的社會調節機制。在這種情況下,民間信仰自然地成為人們的精神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3.傳承民間文化,促進行業經濟
中國飲食的諸多文化,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未曾出現,而節慶祭典和民間自發的娛樂活動中則能夠更好地、更全面地展現。普度節是一個特制的舞臺,眾多民間佳肴在此匯聚一堂。
閩南地區演戲慶賀神誕極為盛行。伴隨著普度節,幾乎村村演戲,演戲之多為全國所僅見。為了適應民間節日活動的需要,福建各地區興辦戲班。除此之外,閩南戲曲自創戲種,最典型的例子是閩南的打城戲,吸收了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的某些表演形式,成為閩南戲曲特色。
此外,操辦節日的各種需求,如食品及其制作材料、劇團、電影放映隊、流動“廚子”、金紙和銀紙產業等,都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